2018年9月25日,習近平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。新華社記者王曄 攝
從北大荒到大糧倉,經過幾十年發展,如今黑龍江糧食總產量、商品量和調出量均占全國第一,可以說中國人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。
關于饑餓的記憶,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遙遠。人口大國的糧食問題,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重千鈞。總書記明確指出,我們的立足點、著眼點是,絕不能買飯吃、討飯吃,飯碗里必須主要裝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。
在吉林省和龍市光東村稻田里,農民駕駛收割機收獲成熟的水稻(2019年10月10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
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堅持以我為主、立足國內、確保產能、適度進口、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。中國飯碗如何才能端得穩、端得好?國家糧食安全依靠誰?如何才能自信從容地面向未來?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為保障糧食安全指明方向。
手中有糧,心里不慌。“看看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、沒有軟肋的國家,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。”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指出,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,必須從政治上看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、社會穩定、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。
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“十五連豐”,是不是可以說糧食安全已然無憂了?近年來,雖然連年豐收,但供求依然是緊平衡。隨著人口增加、城鎮化推進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糧食需求量將是剛性增長趨勢。全球每年糧食貿易量有限,依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不僅靠不住,而且過多進口糧食也會給低收入國家購糧帶來壓力。
“在我們這樣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,糧食多了是問題,少了也是問題,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問題。多了是庫存壓力,是財政壓力;少了是社會壓力,是整個大局的壓力。對糧食問題,要從戰略上看,看得深一點、遠一點。”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,一語中的。
從注重產量到強調產能,必須落實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,命脈在水利,出路在科技,動力在政策,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、抓到位,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。
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。“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,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,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。”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特別重視。
科技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、智能化,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。